TOP前言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了11个“优优”学科名单。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1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公众号发表了“学科建设新成就巡礼(二)”一文,文中提到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有11个进入“优优”学科。
此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9个学科获得“A+”。
在本论评估中,作为老牌文科强校,中国人民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强优”档中(TOP注:介于A和A–之间),实属重大突破。
11个”优优”学科
“TOP大学来了”小编注意到,这11个“优优”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目前,学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马当先”优势持续巩固,基础学科提档升级发展卓越,社科学科地位顶尖持续领先,交叉学科创新发展成为新增长极,学科建设整体又上新台阶!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十卷本)
依托独特历史、深厚底蕴、一流教学科研,学校率先建成专业最齐全、层次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特色最鲜明、影响最广泛、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在思政课建设和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
理论经济学学科
作为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奠基者与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引领者和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重镇。
形成了“人民教育家卫兴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者和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开拓者”“在传承中巩固政治经济学旗舰地位”等标志性成果。
2016年以来,经济学院教师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省部级以上重要课题立项创新高。主持国家级项目72项。出版专著77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8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3项(一等奖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
应用经济学学科
在黄达、陈共、钟契夫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科成为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历史悠久、实力超群、门类齐全”的学科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金融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
2016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00余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类奖项22项。
法学学科
作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与新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同向同行,为我国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独树一帜”的人大力量。
▲ 王利明教授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我国民法典分编编纂中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
民法典参编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首倡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被采纳,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专题讲座,发表论文341篇,出版专著48本,承担重大项目29项,报送《编纂民法典参阅》98期,《民法学研究系列》呈现当代民法学研究最高水平,相关学术成果连续5次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推动中国民法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重构。与司法部联合推出《民法典开讲》、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公益培训,覆盖370所高校,多人获普法先进表彰;向最高人民法院等报送司法解释建议多项,推进规范性文件立改废释纂、典型案例、示范性判例研究,助力民法典实施。
聚焦法律与科技,率先成立聚焦法律与科技的未来法治研究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组建跨学科平台14个;率先设立数字法学二级学科,开展“未来领军人才”计划,建设数字法学实验室,开发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立法建议被采纳;发起全国高校数字法学联盟,获批未来法治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聚焦法律与科技
培育跨学科前沿创新平台14个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拥有一支精通母语兼具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团队成员专注于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研究,努力培养融德性、智性、感性于一身的拔尖创新人才。
同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官方公众号刊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创造佳绩,实现跨越式发展》报道,文中介绍了人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 刘震云教授被法国文化部授予
“法兰西共和国
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新闻学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家高等新闻教育机构,是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和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 杨保军教授“新闻十论”
构建中国新闻学原创理论体系
2017年以来,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32部、新闻传播史与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史13部(套)、公共传播与国家治理类10部;获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6项;2项北京市科研优秀成果奖以及其他各类奖项多项。
▲ 本硕博一体化的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统计学学科
作为新中国统计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有着鲜明光荣的红色基因和文理交融的独特优势,是全国拥有理学、经济学、医学三大学科门类统计学专业最齐全的统计学科。
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经济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持续发挥我校统计学教材重镇作用。2021年《统计学》和《统计学基础》两部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积极拥抱数据科学,创新统计学人才培养”项目荣获2021年度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1世纪统计学系列教材
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统计数据开放共享的要求,2019年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共建全国首家设置于高校统计学科下的微观数据开发中心;与国家统计局密切合作,联合建设“全国统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服务新时代统计现代化改革和人才强国战略。
工商管理学科
工商管理学科以“贡献中国管理智慧,培养全球领袖人才”为使命,努力建设“最懂中国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学院”,扎根企业实践,推进学科数字化转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企业家,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根基。
▲ 面向数字经济的
学科建设成果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
三十载聚焦中国反贫困伟大实践,在精准扶贫、脱贫评估、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形成反贫困研究的“人大学派”。
公共管理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聚集了中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母机,引领中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变革,承载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勃兴的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林尚立。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和缩影,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学科整体建设目标,致力于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6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1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历来人才荟萃、名家云集。全国高等教育领域仅有的两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校有19人担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7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128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0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7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70人,其中教授784人,副教授762人。
审核、编辑: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中国人民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官宣:中国人民大学11个学科,入选!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