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什么意思?
每年公历06月05-07日左右,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Grain in Ear)节气。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斗指巳(正南偏东),此时中国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时节;华南地区处在龙舟水时节。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字面理解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
芒种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周礼》
“芒”,指的是有芒作物的收获。
“种”,指的是谷黍类作物的播种。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气候
芒种是一个农事忙碌的节气,初夏迎来,北方小麦收割南方水稻播种。这个节气不仅是农民伯伯在辛勤劳作,气候也复杂多变起来。气温攀升显著好不安分,雨量充沛多降雨,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芒种
时节天气炎热,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梅雨季节。
芒种节气气候特点:高温天气频发,湿度大多闷热。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芒种期间,依然会有大暴雨,正常情况一般先进入梅雨期的是湖南、江西中部、浙江南部地区,入梅后如同华南一样,该地区的主汛期开始,时有暴雨发生,山区地区需要警惕局部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世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习俗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中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其中“芒”指的是在阳光照耀下如波浪般摇摆的麦芒,表明此时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而“种”则代表稻谷,这时候是种稻谷的最后时机,倘若错过便再不能种植了。随着芒种的到来,初夏时节正式作别,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仲夏时节特有的黄梅时节。与其他节气类似,“芒种”也有着特有的物候。随着气候日渐炎热,深秋产下的螳螂卵鞘逐渐孵化,伯劳开始鸣唱,而聒噪数月的反舌鸟则变得静默无声。古人自然也有许多顺应节气的习俗。
芒种节气习俗——煮梅
芒种习俗里名气最大的便要属至今尚存的“青梅煮酒”。在江南地区和日本,每逢初夏时节,梅子次第成熟,但酸涩滋味却令人难以入口。于是妇孺孩童先采摘青梅进行清洗,再加水烹煮至酸味尽除。煮熟的青梅或是入缸加糖腌渍,或是投入黄酒中煮制。比如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与曹操“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芒种节气习俗——安苗

当然,芒种作为农业节气,自然也与其他节气一样,有着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习俗。从唐朝开始,百姓们逐渐自发组织起名为“安苗仪式”的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这一习俗到清朝道光年间时达到鼎盛。在芒种当天,村中各家族长推举数名德高望重的长辈负责吉时选定,然后每家居民都用新收割的小麦磨粉和面,然后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装在竹箩中作为供品,集中在村社前举行仪式,然后相互交换面饼食用。随着现代宗族观念日益淡薄,这一习俗也基本消亡。
芒种节气习俗——送花神
最后则是流行于文人群体及贵族之间的风雅习俗——祭祀花神。古人相信有专门的神祇管理人间百花,俗称为“花神”。花神在春季下凡安排百花开放,过了芒种以后,人间进入暑天会越来越热,不适合花朵开放,所以花神就在芒种这天回天庭,百姓就要在这一天为花神饯别,以感谢花神对人间的眷顾,期待明年再会。明清时期这一习俗曾非常流行,但现代人基本已经废弃不知。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曹雪芹曾记载道:“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在这一天,贵族和富家女子常用花瓣和浸泡一夜的柳枝缠绕编织车、马、抬轿等,或者用锦绣绫罗叠成旌旗幢幡,然后再用彩色丝线系在树木枝梢和花朵根部。一阵风飘过,只见花枝招展、绣带飘摇,煞是好看。民间偶有效仿的,则是采花瓣捣汁以浸染宣纸,用染色宣纸叠成相应形状系在树梢,倒也别有况味。不过整体说来,这段时间正是农忙季节,百姓们更加关注于农业生产,自然也就没有闲心来参加这些民俗活动,所以自清朝灭亡后,“送花神”的习俗也就不复存在。
芒种节气习俗——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芒种节气习俗——接嫁树
芒种节气到来,果农会将不同的果树进行嫁接,使之结出的果实在形状和质量上得以互补。也有的简单地用刀在果树上划出几道口,让其吸收外面空气,增加果实产量。
芒种节气习俗——晒虾皮
在这时候,沿海一带的渔民即忙于晒毛虾。因到了芒种季节,毛虾正值产卵期,体质正肥,肉质正实,营养价值更好。人们将芒种期间晒成的虾皮称之“芒种皮”。
虾皮分生晒虾皮和熟晒虾皮两种。生晒虾皮指淡晒成品,其鲜度较高,不容易返潮和霉变;熟晒虾皮加盐煮沸,沥干晒燥,虽然保持鲜味,但是其口感略逊于生晒虾皮。
芒种诗歌
芒种时节,邂逅最美的芒种
诗词。
熟梅天气豆生蛾,一见榴花感慨多。
芒种积阴凝雨润,菖蒲修剪莫蹉跎。
芒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俗话说得好:“芒种前后,种瓜点豆”。这个节气的“忙”可谓名副其实。到了这个时节,夏季也将转入景色最美好的一段时期。
芒种这个节气,乍一听看不出有何气候变化。实际上芒种是直接以农事命名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前后,北方多晴天,正是收麦时节,而南方梅雨季,正适合插秧种稻!可谓极为形象贴切。
历代文人骚客多有关于芒种的诗词作品,其中就直观地反映除了芒种节气的气候和农事情形。一起来欣赏古人笔下芒种的诗歌吧~

《北固晚眺》
唐-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注:窦常(74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为淮南节度使杜佑节度参谋,后历泉州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诗入《窦氏联珠集》,《全唐诗》存诗26首。与其兄弟牟、群、庠和巩并称“五窦”。《咏廿四气诗·芒种
五月节》
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元稹的《芒种五月节》所描绘的是北方晴季收麦。
注: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草生芒种
后》
唐-寒山
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
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烟。
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
此有沈迷客,窥窥不见天。
山客心悄悄,常嗟岁序迁。
辛勤采芝术,搜斥讵成仙。
庭廓云初卷,林明月正圆。
不归何所为,桂树相留连。
注: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耕图二十一首·拔秧》
宋-楼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
楼璹的这首诗则描绘的是南方芒种时节前拔秧的场景,将古代劳动人民趁着节气的农忙之景描绘成一幅农耕图。
注:楼璹,一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楼异之子。以父任得官,初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幕僚。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绍兴五年(1135年),通判邵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知扬州。累官至朝仪大夫。绍兴二十六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卒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龙华山寺寓居十首风》
宋-王之望
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
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
人多蓬菜色,村或断炊烟。
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
注:王之望,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1170年冬卒,谥敏肃。有《汉滨集》六十卷(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传。《时雨》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关于芒种的古诗词,大概最为著名的就是陆游的这首《时雨》,一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几乎成为芒种节气的代表名句!气候“时雨”、农事“插秧”,把芒种的特点都提炼而出!
注: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芒种
后积雨骤冷三绝》
宋-范成大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梅黄时节怯衣单,五月江吴麦秀寒。
香篆吐云生暖热,从教窗外雨漫漫。
一庵湿蛰似龟藏,深夏暄寒未可常。
昨日蒙絺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

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所写的是芒种后的情景,尤其全面地描绘出了芒种时节梅雨的气候特点!“梅霖倾泻”、“雨漫漫”、“深夏暄寒”等等描写都极为传神!
注: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后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本书选其诗《州桥》、《四时田园杂兴》(选四)和《横塘》及词《秦楼月》(楼阴缺)。田间杂咏(六首)之六
明-樊阜
枣花落靡靡,一犬护柴关。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蛙鸣池水满,细草生阶间。
刈麦欲终亩,风吹雨过山。
大儿早未饭,叹息农事艰。
豪贵本天命,悠悠不可攀。《伊犁记事诗》
清-洪亮吉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注: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歙县。
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芒种时间
2019年芒种时间6月6日 07:06:182020年芒种时间6月5日 12:58:182021年芒种时间6月5日 18:51:572022年芒种时间6月6日 00:25:372023年芒种时间6月6日 06:18:102024年芒种时间6月5日 12:09:402025年芒种时间6月5日 17:56:162026年芒种时间6月5日 23:48:042027年芒种时间6月6日 05:25:292028年芒种时间6月5日 11:15:392029年芒种时间6月5日 17:09:362030年芒种时间6月5日 22:44:062031年芒种时间6月6日 04:35:172032年芒种时间6月5日 10:27:322033年芒种时间6月5日 16:12:582034年芒种时间6月5日 22:06:122035年芒种时间6月6日 03:50:192036年芒种时间6月5日 09:46:28【官司赢天下】
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坐标:深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二十四节气】之芒种-二十四节气芒种的含义是什么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