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任见:18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b)
任见:18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b)
第五章 艺术、审美与“诗性”人格
具身教育学认为人体是奇妙无比的第一存在,具身教育学的设计充分考虑人的个体的“体验式”成长,已被认可为成长之学,价值之学。我们也已讨论了在具身教育学中,学习对象的新奇性、神秘性、变化性,激发儿童、少年的认知,促生儿童、少年的智慧,是学校教育、班级教育、灌输教育、应试教育望尘莫及的。
在具身教育学中,博物对象对儿童、少年“好奇心”的激发、诱导,对新奇性信息喜好需求的“捕捉” 、“放大” ,具身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少年在体验过程中的辅助、赞美,都会成为个体加深认知、提升智慧的强大动力。
18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b)
法布尔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 ,已是奇迹,为“虫子”写出十卷大书,更是奇迹。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将自己对昆虫的细致观察、潜心研究和人生体会熔于一炉,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对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同时,《昆虫记》的问世,又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了一部生命的乐章,共同书写了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人们在阅读时获取相关的知识,而且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分明展示着由认知到智慧的路径。
《昆虫记》又不同于一般百科全书或科学小品,它散发着浓郁的诗性的文学气息。法布尔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惟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法布尔通过自身的学识、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
法布尔透过被他赋予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对人类社会深刻见解,于无形中指引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中重新认识人类的思想、道德规范。
具身教育学所要达成的灵性成长、人性成长,其实就是儿童、少年通过具身教育体验学会的社会知识,激发的认知智慧,在未来的人生中展现诗性风采,展现人格魅力。
读者阅读《昆虫记》 ,体会其细腻的观察、严谨的记述和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行文,会不由自主地提问,法布尔是在写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还是在作一部优美的散文集?
不能分开,严肃和优美、“科学”和“诗性” ,在法布尔笔下,两者是完美融合的。读者阅读《昆虫记》 ,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从中获得认知,获得智慧,自是必然。
《昆虫记》记载的情况真实可靠,详细深刻;文笔精练清晰,语调轻松诙谐,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充满盎然情趣和诗意。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的描绘都恰到好处,使用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穿插当地或欧洲的神话、诗歌,篇幅浩大,内容包罗万象,堪称叙事长诗。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
法布尔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在科学中融入更加深邃的含义。在研究记录之余,法布尔也在字里行间,提及自己清贫乐道的乡间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虫的经历,介绍膝下的儿女,乃至家中小狗,充满了人情味。
《昆虫记》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人道精神,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对生存的清醒认识,对生活的深厚感情。科学的理性,正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得以持续。
说起世界的绮丽,真是动人,《昆虫记》并不孤单,有《飞鸟记》与之媲美。
《飞鸟记》是瑞士作家欧仁·朗贝尔的著作,与法布尔的《昆虫记》齐名,也是畅销百年的经典之作。其之所以能够流芳至今,乃是因为其文字与画作的般般相配,出类拔萃。
作家欧仁·朗贝尔的文字,饱满流畅、富有激情,画家保罗·罗贝尔的绘图,唯美、诗意、画风温馨,二者珠联璧合,共同成就了这部百年经典。
欧仁·朗贝尔出生于瑞士克拉朗,集作家、诗人、教育家、文学评论家、艺术评论家及博物学家为一身。曾任教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朗贝尔著作很多,最为著名的是五卷本记叙体随笔《瑞士阿尔卑斯山》 。这部作品不仅集中了朗贝尔对博物学传统的分析、描述,还囊括了传奇及小说。他旨在创作一部相当于“阿尔卑斯山百科全书”的作品。
可以说,山川是朗贝尔的重要的兴趣点。多卷本《飞鸟记》 ,正是朗贝尔醉心于自然的体现。实际上,他对动物、植物、矿产、云朵、水流等一切都怀有浓厚的兴趣。
让朗贝尔知名度更高的是其评论性著作,特别是传记作品,如《亚历山大·维内,其生活及作品》 ,《亚历山大·卡拉姆,其人生及作品》等。
朗贝尔还是“瑞士阿尔卑斯俱乐部”创始人之一。公元1903年,设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朗贝尔文学奖” ,以奖励和资助优秀的瑞士法语文学作品及作家。
保罗·罗贝尔是瑞士著名画家,出生于瑞士比尔,生长在绘画之家,父子均为画家。罗贝尔曾荣获公元1877年巴黎沙龙金奖和公元1896年柏林国际沙龙金奖。
保罗·罗贝尔在绘画事业上经历了起起伏伏,既有公元1877年首次在巴黎沙龙展出便获金奖的《良夜轻风》 、公元1896年在柏林国际沙龙斩获金奖的风景画《初春》 ,亦有耗费十三年心血而在伯尔尼国家博览会上遭遇失败的三折画作《受伤的人类》 。
洛桑联邦法院中的两幅巨幅画作,《正义树立民族》及《和平降临》 ,就是保罗·罗贝尔创作的。
自公元1910年起,罗贝尔将精力投入“自然科学类”绘画之中。画家长期持续观察自然,追求作品的完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多次举办毛毛虫及鸟类水彩画画展,在日内瓦、洛桑、沃韦及伯尔尼等地大获成功。
保罗·罗贝尔完成了四百多幅鸟类水彩画作,为多部作品创作插画,其中以与朗贝尔撰文的《飞鸟记》的合作最为著名。
欧仁·朗贝尔和保罗·罗贝尔两位作者,因《飞鸟记》荣获法国国家中央农业协会颁发的金奖。
我们从朗贝尔对“家麻雀”和“树麻雀”的状述、描摹,即可见到其《飞鸟记》的优美。
“家麻雀是街头顽童,是菜场、市郊、路口的殷殷访客。它厌恶孤独,对迁徙也没有一点兴趣,甚至散步对它而言都是庸俗的乐趣,它有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街道、自己的位席,这才是它的舞台,绝不远离。”
“小小的树麻雀,或者也可以称你为篱笆上的麻雀,你那淳朴善良的样子一下子就泄露了你的乡村出身。它还写在了你的羽毛上。”
“我很好奇,如果麻雀是鸟类世界在我们身边的唯一代表,我们会怎么评价它?”
人们不会满足于赞美它飞翔时的灵活,人们会发现它嗓音的魅力,会对它争吵不休的性格表示宽容,会把它丑陋的窝巢视为动物技巧的典范,诗人也会不遗余力地描绘它斑驳的羽毛。
他们错了吗?没有。
忘记大自然对其他种类的慷慨赠与,直接回答:这个圆圆脑袋上的灰色绒毛难道不是既纤细又迷人?
背上和翅膀上鲜亮多彩的羽毛——边缘略浅,中间略深,从黄色或红棕色过渡到褐色或黑色——难道不是小小的艺术杰作?
还有,灰色面颊衬着周围的栗色,难道不显得娇俏灵动?
难道还能看见比它更为生气勃勃的小眼睛?
但是,怎么可能不比较?身边的一切都在提醒着这一点。和燕子相比,麻雀的飞翔怎么样?与林莺相较,它的嗓音又如何?想到金翅鸟,它的窝巢还能入眼?
都不用提孔雀和蜂鸟,单单看到鸽子、戴胜、灰雀,它的羽毛就不值一提。可怜的麻雀,是比较让它输得一败涂地。
不管它有多少不足,有一点值得肯定:它是它自己。
家麻雀是一种参与人类生活、但丝毫未被同化的鸟。我们关于它能说的全部内容都基于这一点。
家麻雀并不选择偏僻的房屋作为共生对象——它早已超越了这种勇敢的早期阶段。它从农场飞往村庄,有一部分停留于此,再从村庄飞往城市,在那里繁衍生息。
家麻雀厌恶孤独,对迁徙也没有一点兴趣,只适合农民——它的表亲树麻雀。
家麻雀有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街道、自己的位席,这是它的舞台,绝不远离。它生活在公共场合,生活在人群之中,进而结伙成群。它的爱情没有丝毫隐秘。在叽喳叫嚷——更多出于高兴、而非嫉妒——的同伴的见证下,它在人行道上、在排水沟前、或在露天酒店的桌子下庆祝自己的婚礼。随后,它匆匆忙忙垒起一个丑陋的窝,那长长的稻草都还垂露在外面。
对它来说,什么位置都是好的,只要能遮挡雨,能躲避猫。要是能从别人那儿偷来一个窝,那就更好了。
燕子发现自己家里多出一只麻雀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我们知道它会怎样报复:把洞口堵死,让入侵者成为囚犯。
家麻雀爸爸和妈妈轮流孵蛋,它们有着同志般的友情,愿意分担这份辛苦。小家伙们一出壳,就在无数祝贺声汇成的震耳噪音里,被集体迅速接纳。
年轻者的生活习惯也已经继承了年长者的,除了一点偏好:它们更愿意在大树的枝叶间、而非室内的墙角寻找过夜的场所。这是不是对原始本能的最后一丝保留?一份遥远的回忆?
此外,它们的教育也不够长久。父母的行为很快就教会它们做一个快乐的农作物偷吃者所具有的狡猾与诡计,还让它们学会探索散落在路面上的垃圾、辨别意外之财、选择合适的时机。
选择合适的时机,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带着勇敢与狡猾,家麻雀实践着这一点。
它半耷拉着翅膀,漫不经心地蹦蹦跳跳,就像一个两手插兜的调皮孩子在闲逛。没有一丝目光透露出它隐秘的想法。然后……它突然转身,咬住早已觊觎的猎物,消失了。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
在生活于有水城市的水鸟、天鹅、鸭子等群体中,我们也会饶有兴致地观察到这样的伎俩,那里适合建立寄生关系。动物园里也是。
没有什么比看见麻雀从熊或象那里抢走游人刚扔给它们、它们也已经用口鼻嗅过的小点心更为有趣的事了。
当它伎俩得逞、飞到二十步远的地方大快朵颐时,还会露出嘲笑的神情。
它在花园里窥伺葡萄架时,也非常清楚要等到主人离开才能下手,它担心有陷阱。因为与人一起生活,它变得非常多疑。
没有什么鸟会比它更难捕捉了。不像树麻雀,带着乡下人的淳朴,会直直跌入陷阱。但在街道上,家麻雀很清楚大家没有时间管它,变得肆无忌惮。
急速旋转是它的本领:在两辆疾驰的马车之间,它翻寻着垃圾,非得马蹄即将踏上后背,才会依依不舍地放下战利品。
但要小心竞争对手,会抢走它储备的食物,或耍弄其他伎俩。
就像它们向别的种群使用的手段一样,它们相互之间也不乏这样的争斗。和它们的爱情一样,它们的争吵也是激烈而公开。它们发出可怕的叫声,展开肉搏,在灰尘中和车轮下滚来滚去——愤怒有时候会让它们忘记谨慎。
之后,当它们叫嚷够了,偷吃饱了,争吵停了,它们会在晚上到达聚会地点集合,在大树上、在屋顶下、在爬满墙壁的古老常春藤上,用共同的喧嚣鸣叫结束这一天。
以这样的生活方式,再借助一年三次的孵卵,家麻雀迅速繁殖。
这仍旧属于市井智慧:繁殖,既不控制,也不操心。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不顺,如果城市居民减少,那就轮到麻雀这一种族减少了。
它们的生产活动与我们的紧密相连;人类和共生者之间有利害关系。
但行为与反应之间是需要时间传导的。在我们的工厂和商店唉声叹气的时候,没有迹象表明麻雀先生也已经身受经济萧条之苦。这个会到来,但现在,它继续繁殖。
“麻雀有益还是有害?这个问题一直饱受争议。”
麻雀,在我们的认知中,它有两个身份:首先,它捕食很多小虫,甚至习惯用它喂养后代;其次,它大量吞吃鳃角金龟。
在合适的季节里,鳃角金龟是麻雀最美味的猎物。无论是飞是停,它都可以一把抓住鳃角金龟;只两下,就啄掉了鳃角金龟的鞘翅;剩下那些,三五口下了肚。如此重大的服务足以让我们原谅城里麻雀的鲁莽、争吵和叽喳叫嚷。
住在乡间的麻雀则因大量偷食谷物而有错在身。
如何在收益与损失之间建立平衡呢?这个账可一点都不好算。所以,麻雀有自己的拥护者,也有自己的反对方。也许,它要是拥有讨人喜欢的天赋,大家就会对它因为饥饿犯下的小错多些宽容了。
无论是否讨人喜欢,麻雀都是需要我们观察了解的。
人们很难相信:一种出自大自然之手的鸟类会喜欢在最繁忙都市的市场大厅或尘土飞扬的街区安营扎寨。
如果真有谁选择在这里住下,我们只能认为它是一点一点发展到这一步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好多个世纪,它们就这样生活着,仿佛人类没有出现、或者没有建造城镇。
正如一些植物——荨麻和山靛,它们处处跟随人类,几乎是体现人类踪迹的准确无误的标志,但它们肯定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在有人类之前就独自生存的。
所以,麻雀喜欢寄生在人类房屋的这种习性,只能解释为它逐步适应了我们住所周边环境提供给它的生存条件。
如果它既没有墙角可供栖息,又没有垃圾可供觅食,它会怎么办?
这也许只有借助想象才能回答,无法通过特定的科学知晓。
不过,如果我们愿意和伟大的博物学家一起设想如今相异的两个属种以前并非如此,那就有可能在大自然中找到有关麻雀生活习性转变方式的一些信息。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不止一种。最主要的两种是树麻雀和家麻雀。如果说其中一种受到干扰的影响更大,那肯定是第二种,它现在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人类文明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人口稠密碎块多的街区也越来越吸引它。
而树麻雀,相较于它已经走完整个圆圈的城市表亲,似乎还停留在进化的半途中。它不是市民化的麻雀,它是农民化的麻雀。
至于原始的麻雀、真正野性的麻雀,也许已经消失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看上去真实可信。
务实的博物学家担心落入外表的陷阱,总是通过性格和举止区分生物。对他们来说,衣服,就只是衣服。敏感的艺术家则通过容貌猜测性格,然后大胆地做出结论。这根本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直觉。
对感性认识的滥用也不能否定心有灵犀者的判断。把一只树麻雀和一只家麻雀拿给外貌判断学家,对他说:其中一只住在城市,另一只住在农村。马上,他就会告诉你谁是城里人、谁是乡下人。
“怎么会弄错呢?小小的树麻雀,或者也可以称你为篱笆上的麻雀,你那淳朴善良的样子一下子就泄露了你的乡村出身。”
出身还写在了羽毛上。覆盖头顶的栗褐色发式,肯定不是在城市里获得的。还有小短腿、圆后背、胖下巴、短尾巴,就像农民身上裁剪到不能再短的衣服下摆,都不会是时髦商店的产物。
“你的兄弟——那个城里人——倒也不是穿得更好,相反,还不如你:它更为灰暗的外袍,拖在满是尘土的路上,没有你栗褐色羽毛的暖色调舒服,只是与它这种街头顽童既不梳洗也无敬意的张扬气势和不羁举止更为搭调。”
即使不考虑羽毛,人们也可以通过稳重的叫声和质朴的呼唤辨认出来,也许,叫声确实不够悦耳,但温和平静,绝对不会让人想起人行道上的噪音和调皮小学生的叫嚷。
如果有人想观察这位老实乡下人的简单生活,可在夏天前往农田与树林的交界处、或长有古老树木的草场。
也许能看见它们正在某个树洞口衔着几枝稻草或牧草;那是年代久远的苹果树或外皮皱巴的枫树,时光流逝,在它的树干上辟了洞。
树麻雀的窝就在那里,一个丑陋的、用附近谷仓里的杂物搭建的窝:一层稻草,里面垫着细细的绒毛。有时好几家共用一个树干,还经常有别的鸟类加入,使得这片聚居地的人口又多又丰富。
所有的窝都满满的,它们以家庭为单位,孵卵繁衍。它们还全家出动,去附近牛马来往的路上觅食,或去农田里饱餐一顿,完全无视主人为了保护收成竖在一旁的稻草人——它们已经习惯了不具威胁的怪物。
对树麻雀来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稻穗变绿,谷粒多汁。因为富足充裕,可以看到它们欢乐而满足,本来就少的争吵更是很快平息。
树麻雀性格上本就比家麻雀快乐,它们不认为无理取闹是友谊的必要维护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冬天快要到了,小谷粒越来越少,树麻雀只得节衣缩食。但它们从没想过向南方迁徙:乡下人一点都不爱好旅游。
它们也不考虑飞往大的城市碰碰运气,只是慢慢靠近了农场和村庄。
也许,正是这种诱惑引导着家麻雀越来越紧随人类的脚步,从农村走向市郊、再从市郊走向城里。
“哦,树麻雀,我的朋友,小心啊!你正在步你兄弟的后尘!难道你也想脱掉头上那栗褐色的羽毛吗?”
请看,《飞鸟记》诗一般的细腻优雅,不能不被誉为博物体验的“诗性”描述和优质记录,期间处处点缀着关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思考,闪耀着认知和智慧的灵性光辉。
如果我们的儿童、少年,都能像创作《昆虫记》的亨利·法布尔和创作《飞鸟记》的欧仁·朗贝尔这样,参与博物学的具身体验,进行独到的观察,收获特殊的“感性”认知,加以“诗性”的语言文字表达,何愁个体“灵性”不会出现,何愁人生“智慧”不能提升,何愁人格魅力不能展现?
具身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具身教育学基地和建制的完善,都在为儿童、少年提供优质成长的辅佐、助佑。
本书简介
在被科技淹没的时代,在被功利淹没的社会,在被欲望淹没的人群中,在大大、小小、层层、级级的壁垒分割中,如何“找回”本体的“人”?如何舒展个体的“人性”?如何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本书以开笋剥葱的方式,一步步地给出了答案。
学以成人
一个新的教育学视角
任见 著
目录
序论 人生问题和学术方向
1 “个性成长”的有效路径
2 博物世界和具身教育学
第一章 人的知识结构的层级
3 默会性、认知性和逻辑性知识
4 优质人生与“在世”意识
5 人的天然好奇心和探险偏好
第二章 道家哲学和自然哲学
6 庙堂推崇与乡野生长
7 历史文化中可贵的清流
8 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之根
第三章 存在、现象、过程、体验
9 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
10 怀特海:教育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 人的“身体”的认知使命
11 “具身有形”和“博物无限”
12 自然、认知和优质教育
13 身体在认知中的决定性作用
14 实验证明“认知”的具身性
第五章 艺术、审美与“诗性”人格
15 体验、有机、艺术和审美
16 语言、文字和思维的关系
17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a)
18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b)
第六章 个体生命的“灵性”潜质
19 关于“灵性”的概念和理解
20 人生第二个十年的灵性爆发
21 孩子是成年人的灵性向导
第七章 具身教育的物质依托
22 博物馆在具身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23 责无旁贷的“具身教育”重任
24 博物教育中心馆与分馆建设
第八章 “具身为重”的体验原则
25 约翰·杜威的美好期望
26 层次性、同构性与博物教育方式
27 国家十一部委的优质教育意见
第九章 具身教育的愉悦本质
28 芬兰改革,具身教育:不谋而合
29 具身教育的形式特色
30 表述中的隐喻和文化元素
第十章 优质教育中的智慧造就
31 人生方向与个体未来
32 人格魅力潜滋暗长于无形
附章 约翰·杜威:教育信条
33 教育、机构、教材、方法……
书后的话
后山,另名任见,出身理科,研究生为“文化比较”(北大),有《西欧史传》(6卷)《大唐上阳》(10卷)《牡丹传奇》(10卷)《洛阳城》(15卷)等著作。
~
任见:17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a)
任见:16 语言、文字和思维的关系
任见:15 体验、有机、艺术和审美
任见:14 实验证明“认知”的具身性
任见:13 身体在认知中的决定性作用
任见:12 自然、认知和优质教育
任见:11 “具身有形”和“博物无限”
任见:10 怀特海:教育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任见:9 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
任见:8 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之根
任见:7 历史文化中可贵的清流
任见:6 庙堂推崇与乡野生长
任见:4 优质人生与“在世”意识
任见:3 默会性、认知性和逻辑性知识
任见:1 “个性成长”的有效路径
任见:5 人的天然好奇心和探险偏好
任见:出人高论『原创』
任见:政治伦理
任见:华夏开门
任见翻译《宋云惠生使西域记》
任见:在河之洲『原文+翻译』
任见:兰考老乡刘秀
任见:秋深叶红嵩山韵
任见:商隐之叹(新本)
任见:香山居士(新本)
任见:智慧时代(AB)『原创』
任见:懒惰艺术『原创』
任见:刀笔游记『原创』
任见:边缘万岁『原创』
任见:笑道孝道『原创』
任见:向河的山『原创』
任见:纤纤洛水『原创』
任见:儒学的败落
任见:铁窗的记忆
任见:无奈的眼睛
任见:悲伤的发展
任见:直立的灾难
任见:得道的智者
任见:第一推动
任见:等级发微
任见:天朝鸦片
任见: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嬗变(节选)
任见:后山之问–推动河图洛书传统文化智慧的价值升级
任见:劈山开河的摄影宗师郎静山
后山:吃喝中国
后山:追念封建
后山:奉先寺–集权的标本
后山:庄园撷叶-10文
后山:梁漱溟先生的自信和自如
后山:中国的女儿–Mangnolia
后山:我与加藤先生
后山:黄土地的徽章
后山:狼母之城
后山:精彩镇远,湘黔画廊
后山:精彩阆中,蜀道仙境
后山:精彩建水,边陲名城
后山:道家四件守门法宝
后山:绝恋张爱玲
后山: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后山:克罗屯神驴,毕达哥拉斯
后山:文化使臣、意籍学者
后山:窑洞的夏天,特殊的体验
后山:戴绿作舞的国王
后山:黄色文明的发祥
后山:平民皇帝的人话
后山:茶饮中的远东浮世风雅
后山:丝绸里的华夏文化情采
后山:桑园里的古老文化绿荫
后山:古希腊精神到底是什么?
任见:洛阳伊阙大战,托起将星刺眼
任见:最早南引中国茶树茶技的福琼
任见:最早西引中国博物学的卜弥格
利州相面–后山《少女武则天》简介+目录+节选
后山《丝路密码》国家出版基金本-节选
后山《曹操传》台北版-节选
后山:权臣豪语范仲淹
后山:神韵深蕴陶渊明
后山:红腰翠黛白居易
后山:超尘拔俗刘禹锡
后山:命舛心苦桃花妃
后山:军中黄莺自殉情
后山:艳帜媚影鱼玄机
后山:悲情才女李季兰
后山:南京莫愁
后山:城市精神
后山:在河之洲
后山:宓妃甄后,翩跹洛神【原创】
后山:隋唐皇城天街,洛阳古都风采
~
注:任见先生2016年与2017年在北京时出席多种论坛,如央视和北京社科院的国家核心文化建设论坛,清华大学的……道路论坛,北大博士集群的历史文旅论坛等,在历史文旅论坛上,任见先生举例洛阳的历史文旅建设,主张选择隋唐为建设重点。之后不久,有人作出这张图片,叫做“振兴洛阳历史文旅”歌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任见:18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b)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1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