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体制内怎样摆脱写材料的困局?
碧翰烽/文
有网友自称“基层材料狗”,最不期待放假。每逢假期结束第一天,县里就要开专题会,假期时间全部用来写汇报发言,很心累。单位写材料的人奇缺,且一旦开始写材料,就会被打上“笔杆子”标签,无法脱身。怎么才能摆脱写材料的困局?
在这之前,我已经写过相关“材料工作”的文章,细述了写材料的艰辛、困难、困惑及应对之策。虽然不解渴,但也不妨思考。
就上述网友的困局,不一定非要用“摆脱”二字,可以考虑如何破解的办法。
第一,钻研单位核心业务,最大限度让业务能力超过写材料能力。一个单位,肯定有最为核心的业务工作,是单位的关键所在。即使从写材料的角度来看,也需要掌握业务工作内容,否则,难以写出有深度、有水平的材料,只能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些材料空话、套话、大话连篇的主要因素。
有人或许说,我写材料就够辛苦了,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业务?其实并不尽然,也不矛盾。因为写材料的过程当中,必然要接触业务内容,既然写材料不可避免,何不借此多多了解钻研?岂不是两全其美。
等到钻研业务有了一定的水平和基础,就会有调到业务部门的机会,也会逐渐摆脱只会写材料的头衔。
还有就是,这样写出的材料水平、深度会大大提高,会逐步提高你的影响力,要么升职,要么被上级部门或强势部门调走,成为领导之后,就会有团队成员来写。
第二,给自己定好位,不要什么材料都写,或者是不要什么材料都认真去写,真正摆脱那些形式主义的材料。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取舍。态度是给领导看的,取舍是强调质量。现在一些单位形式主义比较突出,各种各样的材料也比较多,使得写材料的人不堪其扰,几乎天天要加班,节假日还难得休息。
这诸多的材料当中,有的是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工作的;有的是不重要的,无非就是走个过场、应付而已。那么,作为写材料的人,一定要有选择、有取舍,不能平均用力到每个材料,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真正管用、有用的材料上来。而这样的材料实际上是不多的。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繁杂的事务性材料当中解脱出来,给自己定好位,真正写那些有价值、有水平的材料。至于那些并不重要、公式化、应付式的材料,完全可以交给其它相关部门或同志去完成,不要什么材料都揽到写材料的人的身上。
第三,坚持调研习惯,注重平时积累,增加和丰富写材料的价值信息。写材料的难度有两点,一个是领导的要求,难以把握;一个是信息量的欠缺,总感觉没有素材。一般人主要从上级文件材料、各种刊物、下级材料和网络中获取,这当然是些好办法。其实还可以增加一些重要渠道,比如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就能够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关键是现在很多写材料的人,已经被陷在了机关办公室,成了简单生产材料的机器,很难走出去开展调查研究,从而渐渐地陷入信息不足、信息茧房之困境,当然就越写越难、越写越乏味、越写越辛苦。
第四,一定要向领导反复提出配备助手,培养“接班人”。这点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减轻自己写材料的负担,有一个团队肯定相对轻松;更为重要的是给自己提供转岗晋升的机会。有人说,单位写材料的人奇缺,其实不是“缺”人,而是很多人不愿意写材料。因此,要通过和领导的反复汇报,让领导真正重视写材料的人,从而可以让写材料的人有晋升提拔的盼头和期望,自然就会有人来写材料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创
体制内怎样摆脱写材料的困局?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1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