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廉江海)
原标题:古代廉政故事集②
古
代
廉
政
故
事
集
②
智者不为非其事 廉者不求非其有
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让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的文化精华,养清廉之风、筑清廉防线,弘扬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种地的宰相夫人
王良,字仲子,东汉时期东海兰陵人(今兰陵、古邵一带),官拜大司徒。
东汉时,王良在京城做宰相,而她的妻子仍然留在老家,自耕自种,自食其力。一次,宰相府的属吏鲍恢到东海郡出差,正好路过王良的家乡兰陵,便特意到他家去拜访。
到了村里,他找到王良的家。发现只有几间简陋的茅草房,以及用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全无一点宰相家的气派。这时,一位身穿粗布衣裙的妇人,背着一捆柴,慢慢走来。鲍恢行礼问道:“请问这里是王良大人的家吗?他的夫人在家吗?”妇人放下柴草,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回答说:“我就是王良的妻子。请问您是……”鲍恢没有想到堂堂宰相夫人,竟然如此简朴,还亲自打柴,不由肃然起敬。他说:“我是宰相下属,出差路过此地,特来看望夫人。”
夫人请鲍恢到家喝茶。鲍恢看到家中摆设简陋,屋子也不宽敞,更加佩服。他对夫人说:“夫人可有家书要带给宰相大人?”夫人说:“现在地里的活儿比较多,没有时间写家书。请你给我带个口信,家中一切安好!”这件事传出去以后,当时的人们都称赞王良夫人为“种地的宰相夫人”。
王良身为宰相,他的夫人不务奢华,甘于竹篱茅舍的简朴生活,堪称贤妻。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内外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家和而后国治,妻贤夫祸少。王良能够名留青史,有他夫人的一半功劳。
——(《后汉书·卷二十七》)
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398年),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东晋大臣、外戚,司徒左长史王濛之孙,光禄大夫王蕴之子,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兄。
东晋王恭从小志向远大,年轻时就享有美誉,常常想着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
他为官时期清明廉洁,不畏强权,敢于进言。有一次,王恭从会稽郡回京城建康,好朋友王大来看望他。看见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外形十分精致,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王恭没有回答。
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结果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只能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感到非常的吃惊,对王恭说:“会稽是盛产竹席的地方,我原以为你从会稽回来,会带回来很多,所以才向你要的。没想到你却把你自己的送给了我,这让我心里不好受。” 王恭回答:“看来您还是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王恭是个很注重廉洁的人,死后家无钱财布帛,唯有书籍而已。
如果说,升官发财的观念是腐败得以滋生的文化基因,需要加以批判和唾弃。王恭的“身无长物”,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精神追求轻物质欲望的廉洁价值取向,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思考和效仿。
——(《世说新语·德行》)
来源: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编辑:周昊 张馨方 宋理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古代廉政故事集②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1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