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的枇杷又熟了
作者:夏重阳

前天,从我们家的兄弟姐妹微信群看到一幅图片。那是岳父母家门前的枇杷熟了的照片。今天我就从这棵枇杷说起吧。
岳父母住在白湖的绿色家园小区的一楼。门前,离墙壁大约四五米的空地上,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岳父在那儿栽了一棵枇杷树。那一棵枇杷树苗栽下以后,家里人根本没用心去管理,只是偶然泼一些脏水到树根下。没过几年,那枇杷树就长粗了,长高了,长成了。
白湖的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在白湖,但凡是裸露的土地,即便是瓦砾碎石的荒地,也生长着茂密的灌木和杂草。
枇杷树并不金贵,那种树苗是遇土就能生长的树种。加上白湖肥沃的土地,枇杷树苗就能长得像模像样。岳父母门前栽的那一棵的枇杷树,已经挂果几年了。现在的枇杷树主干,已经长到有大碗口那么粗了。树冠像一把巨伞展开,使夏日的门前有一片绿荫,给炎热带来一丝凉意。
岳父母原来居住在白湖二大队的两间平房里。他们搬迁到绿色家园小区,是根据白湖人集中居住的相关规定。那些年,搬到绿色家园的居民较多。许多人都想住在一楼,岳父沾了年龄大的光,能住到了一楼,算是照顾。岳父那年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
岳父高兴地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得到过特殊关照,没想到年龄大了,还能享受老年人的照顾”。岳父对于能住到一楼感到特别高兴。
上了年纪的老人,爬楼梯腿脚肯定不利索,住楼房,自当被照顾住在一楼。住在一楼的好处较多。首先是不要爬楼梯,出门方便。其次,住一楼的人家门前都有一个小院子。小院的面积有三十平方米左右,完全可以在院内盖一间房屋。很多人想住到一楼,看重的就是这个小院。再次,白湖人向来就有菜园子的情节。一楼的门前有一片空地,可以满足一些人的种菜心愿。
岳父母在二大队居住的那些年,他们在平房的西边,沿老河道的河岸,开垦了一片菜地。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侍弄菜地。有了一片菜地,平常的日子就很少需要买蔬菜了。有一片菜地,自然有劳动的艰辛,有蔬菜成长的期待,更有瓜果蔬菜丰收的喜悦。岳父母喜欢这样的劳作生活。
白湖人的菜园子情结,不是无缘无故的,是长期居住在农业大队养成的习惯。种菜是劳动与美食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老白湖人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种菜劳动能锻炼身体,使生活变得充实。岳父母搬到小区的一楼,门前的那一片空地,是他们最在乎的。
岳父母刚搬到小区的头几年,他们就将门前的小片土地种上了蔬菜。在菜地的边缘,他们还种了一棵枇杷。虽然菜地的面积很小。但他们仍然还能像在二大队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倒是过得很安逸、快乐。
只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区改造时菜地却被铲除了。好在枇杷树还保留着。为此,岳父母很是郁闷。忙贯了的岳父母,闲下来就不舒服,就想着找点事干。有一阵子,无所事事的岳母,竟然以捡废品来打发郁闷和无聊的时光。岳母负责捡,岳父负责整理卖出,他们分工合作,干得很开心。

不明真相的人,或许以为他们的生活有困难。其实他们根本不缺钱花。孩子们都有工作,他们两个老人都拿工资,捡废品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在垃圾堆里捡废品,每天也能有几块钱的收入。小小的收入也有一种获得感,他们也很快乐。捡废品并不丢人。只要他们过得开心,孩子们也并不阻止他们。相反,为了使他们高兴,我们有时候还帮衬着他们。
与此同时,他们又在门前的路旁边,摆上一些花盆,花盆里栽上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权当是菜园子,聊以自慰。
几年过去了,那栽种的未被铲除的枇杷树长大了。起初,枇杷树上结的果实较少。待到快成熟了,树上的枇杷一部分被小鸟啄掉了,有些被路过的行人采摘掉了。只有长在比较隐蔽的地方的枇杷,才留给了岳父母。
树上剩下的一些枇杷,他们一般选择在周六或周日的早晨采摘。因为周六周日孩子们一般都回到他们的身边。此时摘下来的枇杷果,正好赶上了孩子们回家能够品尝。
孩子们说:“就这几个枇杷,你们自己吃吧,没必要留给我们。”
岳父说:“这枇杷很甜的,让你们也尝尝啊!”
在岳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们。孩子们虽然尝的是枇杷滋味,感受的却是一种美好的情怀。
枇杷清香鲜甜,略带酸味,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具有促进消化、润肺止咳、防止呕吐等功效。
说实话,枇杷的口感不及其他水果。在水果特别丰盛的年代,从内心里说,我对枇杷的兴趣比较淡。但岳父母是经历过饥饿的人,他们更懂得食物的珍贵。尤其是他们自己栽种的水果,他们更加珍惜。只是他们的用心,孩子们未必能够理解。有的孩子还说:“这又不是什么好东西,你们还留着干什么?”孩子们虽然不在乎,岳父母也并不在意。他们仍然依从自己的内心,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
枇杷果大多在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成熟。这个时间点也是麦子快要收割的时候,但还没有收割。岳父母经历过灾荒的年代。枇杷成熟时,正是青黄不接最紧要的时间点。那个时候农村的枇杷果成熟了,而农村的野外到处是枇杷树。枇杷果能使饥饿难耐的胃肠得到安慰。岳父告诉我,在他年少时,枇杷曾对渡过难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等到日麦子上场了,饥饿总算熬过来了。可见岳父母对琵琶的感情是很深的。难怪岳父要在门前栽一棵枇杷树。
新冠刚流行的前一年,门前的枇杷果是结得最多的。这一年的枇杷快成熟的时候,岳父母接受了以前枇杷被鸟啄、被路人采摘的教训。他们两人决定分工合作,日夜进行守护。
白天他们在树旁边转悠,手上拿根棍子,这样鸟儿就不敢停在枇杷树上了。路过的行人,见到门前有人站着,也不好意思停下来采摘枇杷果了。上了年纪的人,晚上睡得迟,早晨醒来得早,睡眠的时间少。五六月份的天气也暖和了。他们只是把纱门关上,把里面的防盗门敞开着睡觉。只要醒了,就把家里的灯也开着,亮光照到了门前,这给路人一种家里人没睡的感觉。他们的用意无非是警示路人,不要采摘门前的枇杷。
岳父母的这种做法,孩子们有些不理解。枇杷果并不是什么金贵的东西,有这必要那么重视吗?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念旧,是留恋曾经岁月中的美好。他们对枇杷的认识和我们不同。枇杷果为他们这一代人所起到的作用太大了,太重要了。孩子们和岳父母在认识上的差异,或是一种代沟的表现吧。就像我们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奢侈一样。
那一年,是岳父母的枇杷收获最多的一年。那枇杷长得特别大,味道还特别甜。岳父母将采摘的枇杷分成四份,给每个孩子一份,自己留了一份。每份起码有十斤。他们还给左邻右舍送了一些。见到了路过的熟人,也塞给他们几个枇杷。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他们至少收获了五十斤枇杷。没想到一颗枇杷树能收获那么多的果。
家里有好吃的,他们都习惯给每个孩子分一份带走。在二大队的那些年,孩子们回家了,临走时他们总是要给孩子们带一些蔬菜。他们从老家回来带的小磨麻油,也分给孩子一份。逢年过节,他们自己做的面点如包子、馓子等也是这样。岳父母不偏不倚,这些家常的食品虽然不值几个钱,却足以体现他们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
那次给我们的枇杷,我带回了合肥的家。我将枇杷还转送了一些朋友,朋友们都说那是枇杷中的精品。我把枇杷存放在冷藏柜里,吃了一个礼拜。那枇杷不仅是酸甜的味道,还有亲情的味道。
世上的父母,都是扒心扒肺地为孩子做一切的。而他们自己却是省吃俭用。在我的印象里,岳父母自己从来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岳父除了穿警服,像样一点的便服,都是孩子们为他买的。岳母也是这样的。像样一点的衣服,他们平时也舍不得穿。
岳母前年病倒了,现在已常年卧床不起了。孩子们从衣柜里翻出了她的许多衣服,有的还是崭新的,可是再好的衣服也成摆设了。岳父去年底走了(98岁),留下的一些半新的衣服送人也不合适,只能付之一炬。人啊,当从容地过生活,从容地享受生活。岳父母行走人间的一生,只知劳作,不知道享受。真的可悲可叹!

今年的枇杷又成熟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岳父母再也不能为孩子们采摘枇杷了。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站在熟悉的枇杷树下,自己的心里,竟是满满的物是人非的凄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家门前的枇杷又熟了-我们家门前的枇杷又熟了英语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