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漏一个窟窿,是谁将那“五色石”融化而补上的,绽放出了那黄昏般的霞彩,这使我,想到“娲皇庙”前一拜!也不知,她还认不认得遗落在大荒中的那块顽石。
基督教的圣母玛利亚,佛教中的摩耶夫人,在东亚演变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如同台湾信奉的妈祖,都是人类共同“母亲”的角色。人类在孩童时期开始,恐慌害怕了,一定想到母亲的护佑,立刻躲进母亲的怀里。即使长大了,遇到灾难,遇到痛苦,在恐惧的不经意间,常常还是会忍不住叫喊一声“妈呀”!
“母亲”因此成为人类信仰里最基本共同的崇拜对象,崇拜一种安静祥和的包容,一种无私的爱与庇护,一种无所不在的保护的力量,一种消除化解痛苦灾难的祝福。中国传统的母亲神,应该就是“女娲”。
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汉代画像砖中的女娲,一个女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手中拿着一个分岔的工具,也就是我们今天还用来画圆的“圆规”。
在美术的历史中,女娲很少单独存在,她总是和一位男性一起出现,他叫《伏羲》,也是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伏羲手里也拿了一件L形的工具,是用来画方形的矩尺,所以,女娲是女性,是圆形的规,伏羲是男性,是方形的矩。古代初民相信“天圆地方”,女娲伏羲结合开天辟地,天地从此就有了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女娲伏羲是宇宙创世的大神,他们是夫妻,也是人类始祖,他们总是以配偶的关系出现,也很像基督教信仰里的亚当与夏娃,只是亚当夏娃是完整的人,女娲伏羲则是半人半蛇,还没有摆脱动物图腾的符号。
上古因为部落图腾信仰的遗留,都有半人半兽的造型,像古代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希腊神话中的人马兽,半人半羊的牧神,乃至今日影响广大起源自*美索不达米亚·星座里的“人马座”,“摩羯座”,印度神话里*象头人身的*象鼻财神,或鸟头人身的迦楼罗,都保留了图腾文化的动物崇拜。把人与动物组合在一起,或是复合几种不同的动物,如传说里的“麒麟,龙,凤”。
中国后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肉体,对性,都有忌讳,女娲的身体陆续被衣服遮盖,失去了原始性,比起红山文化出土的“地母神”全裸的丰满肉体,唐代绘画里的女娲就显得太优雅文明了,看起来也不像是会生很多孩子的母性身体。
在《红楼梦》一开始,就提到的神话故事,在远古之初,两位男神爱打架,撞断了天柱,天穹破了一个大洞,像屋子漏雨,民不堪其苦,女娲心生悲悯,就采集了五色石头,用大火烧熔,用熔化了液体的石浆把洞补好。说女娲炼石补天一共采集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三万六千五百块都拿去补天了,单单剩下一块没有用,丢掷在“大荒之中”,这块石头自怨自叹,没有补天之材,日久修炼,化成了人形,到人间经历繁华,投胎凡尘,就是书中的【贾宝玉】。女娲娘娘在这样好看的一部小说里,再一次的复活,充满了现代的生命力。
最后的那块没用的*顽石,到底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还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都不影响我们后人对女娲母亲的崇拜和敬仰。同时,不禁心中又升起了一个疑问?说:一切源于爱,那爱,又源于哪里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2023年01月03日*母亲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