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得着的请拿走,
请 拿 走 ! !


检讨书
尊敬的老师:
您好!

这次犯错误,学校张贴了违纪通告,给予严厉批评,我深感自责与懊悔,也对自己所犯错误感到羞愧和难受。
因为早上按掉了寝室定好的闹钟,我们没来得及赶去升国旗,致成旷操事件。我想了很多东西,也反省了很多事情,深知这是十分不应该的。学校一开学就三今五申,一再强调校规校纪,我们还考核了学生手册,以警醒同学们不要违反纪律。而我却没有重视学校的惩罚制度,没有将老师的谆谆教诲牢记在心,反而心存侥幸。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通告出来后,我内心升腾起一股强烈的不安来,忐忑又沉重的心情让我印象深刻,我将铭记这份不安,引以为戒。
事后,我采取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这次错误不仅影响到了我的量化成绩,还给班级的荣誉带来了损害。因为我们班私自缺席升旗的同学太多,让老师对我们大失所望。众所周知,一个人犯错误可能造成别的同学效仿,所以未准时升旗的错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这会影响班级纪律性,年级纪律性,学院的声誉遭到影响,甚至波及整个学校的纪律性和对外形象。
每一个同学都希望学校给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学习和提升自己。包括我,也希望能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学习,但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靠的是大家的共同围维护和一起营造,没有人会愿意和违反纪律的学生合作。而我自己犯了错误,破坏了学校原有的良好学风纪风,学校给予惩罚也是理所应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获得了应有的代价,同时长了记性,我也愿意承担这份责任,虚心接受即将面临的批评教育,并好好改正。
我知道,老师对我们所犯的错误非常生气,我也知道,老师的教海忠言逆耳,我更知道对于学生来说,不触犯校规,不违反纪律,做好自己的事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任务。身为学生,尤其是一个在高校受教育的大学生,我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谨记自己的本分。如今,我却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我会以这次违纪事件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检点自己,批评和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监督。这是我20载第一次写检讨书,我会知羞而警醒,知羞而奋进,亡羊补牢、化羞耻为动力,努力学习。我也将通过这次事件,提高自我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措施。同时,我也会根据本次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可能会走上同样错路的同学,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而逃操或不去升国旗,以我之鉴,提供一顶警钟。
不可否认的是,学习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现在才大一,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这次不长个记性,那么还可能会有下一次,下下一次。一些小毛病小问题不在学生时代改掉,以后步入社会就很有可能触犯更大的错误。学校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教习技能,更是教育我们在什么时期扮演什么角色,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从前是我不懂事,现在我想当个严守纪律的好学生。我真诚地希望老师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好好改过,这次只是小加惩戒,日后万不可犯更大的错误!有一句话说:当你得意于以前的辉煌时,说明你现在做得不够好。我记得小初高的时候,自己一直是老师眼中乖顺听话的好学生,从不扰乱课堂秩序或违反校园纪律。而想到过往种种,我不由更加无地自容。这些连小学生都已经懂得的道理,为什么身为成人的我们还屡屡再犯呢?
对于自尊心强的同学来说,一次违纪,就像一个污点,谁又想将自己弄得污迹斑斑呢?这次没有准时去参加升国旗仪式,的确是我思想懈怠,行为懒散,我不能用任何借口去掩饰这次的错误,我将用校规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我会把握改过自新的机会,将它当成我大学阅历中的转折点。老师都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栋梁,我将再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在今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的努力向上,不仅把老师教我们的知识学好,更要提高自我的个人修养,提升个人思想境界,永不再犯类似错误。
除了让学校老师感到失望和给自己带来困扰以外,违反纪律还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我知道家长辛苦赚钱供我读书,想尽可能让我的生活好过些。我更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不违背他们的心意,用踏实努力来回报他们的艰苦付出。我犯了这样的错误,是对他们心血的否定啊!家长的劳累是我们没有体验过的,他们每天为了生存和养家粗口而忙碌,为了家庭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道就是让我们在学校混吃混喝的吗??不,当然不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他们的乖孩子,听家长的话。我应该尽量的避免家长生气,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烦恼,这对于我来说,可能是最举手之劳的事了吧。我自己犯了一个错,伤害的不仅是自己的权益还有所有信任和期盼着我的人!
这次的未去升国旗事件,我真的感到十分抱歉,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可以认可我认错的态度,可以给我一个机会,我也将为建设更好的班集体而尽自己的伤力!
此致
敬礼!
检讨人:×××
20××年××月××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参考检讨书新鲜出炉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1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