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后做什么?有的在棋牌室娱乐,有的在电视、电脑前追剧,有的可能坐着打瞌睡……
马剑镇建辉村的许德勤老人,却是行走在山水间,收集着流传在马剑地区的民间故事。
今年70岁的许德勤,小学文凭。读书时,所写的作文每次都能得到五分,常被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1970年底参军,由于擅长写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第二年就被调到连部任文书,负责全连的文字工作。1974年他退伍回到村里,务农之余,热心替村民们写报告、协议、书信等。2013年,许德勤负责续修《马剑许氏宗谱》,在修订过程中,他查阅资料,走访老者,记录了许氏家族的经典掌故,以及许氏先人的历史故事,如将军石、明代战将许潮斌等,经整理后,一部分编入了宗谱当中,丰富和完善了谱牒内容。
宗谱续修结束,可许德勤老人的记事本上,还有一些流传在马剑地区的传说和故事,那是在修谱时“顺便”记下的。
平时,许德勤不打麻将不玩牌,自小喜欢文学的他,静下心来,重新进行了整理。早先的乡村,夏日夜晚道地上,老人讲“从前”,周围一大帮的孩子认真地听,现在这一传承形式没有了。所讲的“道地乱话”,是古人留给后辈的一大财富,许德勤决定一笔一划记录下来。记事本上,有的是短短的几句梗概,有的甚至是一个题目,许德勤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用想象来编造,而是走出家门,转辗在村落之间,拜访多个讲述人,忠实记录故事的本来面目。
在许德勤收集的民间故事中,几乎没有俗套的情节,每篇都充满着乡间的泥土气,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如《斩桶箍》一文,讲述两个箍桶匠各箍一只料桶,盛满水后,瞬间斩断腰箍,一只桶板四面散开,水流一地,另一只腰箍、底箍全斩断,依然是底不脱、板不散,连裂缝也没来一道,从中揭示了工匠的秘诀,以及学无止境的道理。
收集故事,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并没有经济效益,许德勤老人却喜欢上了这一行,只要有人说一声,某村某人会讲“大头天话”,不管路远路近,不管对方年长年幼,他都会找上门去。
许德勤是土生土长的马剑人,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有好些故事已经失传,有的根本就没有流传。空闲时,他常摸排马剑本地的山、水、桥、亭、畈等,从“地名”上追寻源头的故事。塘坞村的东面,有一个叫“丞相坞”的小山湾,应当有故事。许德勤来到这个小山坞,在柴草丛中看到了残砖断墙,房子规模不大,可以断定以前有过人家。转而来到村上,多处打听,才知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曾经做过丞相的人隐居在此,他与山外的村民来往,教孩子们识字,替百姓打官司,后来新皇帝上台,重新出了山。老许把零碎的片断整理成文,当地村领导一看,高兴地说:“名人居住过,以后可以开发成一个景点,这故事是很好的宣传资料。”
这些年来,许德勤行走在马剑山水间,收集、记录了上百个神话、生活、才子佳人等民间故事,故事来自马剑本土,贴近生活,弘扬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今年,他的《连塘桥》《和尚畈》《钟公庙》等10多篇民间故事先后发表在中国风文学网、搜狐文化、手机小说网等网络平台上。
“马剑古镇,灵山秀水,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余生我将继续行走其间,采集遗落在民间的宝贵资料。同时,希望能出一本《马剑山水》的民间故事集,使口耳相传的故事能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保存和流传下去。”许德勤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弘扬民间真善美 诸暨这个老人记录了马剑上百个民间故事浙江日报2019-11-20 09:00浙江日报2019-11-20 09:00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1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