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暖心故事 | 异地恋16年,他每年跨越13000公里只为来见她……
在爱情里,我们常听到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然而,有多少爱情不是在生活的兜兜转转中被岁月消磨,失去了陪伴意义的。
(bgm-home)
在克罗地亚的一个小镇上有这么一对异地恋情侣,相隔上万公里。
但每年,他都坚持要从万里之外跨越南北半球赶回去跟她见面。
这一坚持,就是16年。
故事发生在克罗地亚,一个叫Slavonski Brod的小镇子。
那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有着许许多多原生态的湖泊和丛林。
镇上,时不时会飞来一种名叫白鹳的候鸟,
逢春而来,秋起,便展翅翱翔,返回远方的家乡。
在1993年,一只被猎枪射中的白鹤掉落在这个村庄。
满是惶恐它努力煽动这翅膀,想要重返蓝天。
但很遗憾的是,它的伤太严重了。
Stjepan是小镇子上一名教师,恰巧这时路过,善良的他把白鹤带回家。
在Stjepan救助下,这只白鹤活了下来。
同时遗憾的是,这只白鹤失去在蓝天下翱翔的机会。
它的翅膀废了……
这就意味着在冬天来临的时候,
这只可怜的白鹤不能在迁徙到南方了。
于是Stjepan决定担当起照顾这只白鹤的责任,并且给她取名,玛莲娜。
因为她是一只雌鸟。
每天,外出而归的Stjepan都会为玛莲娜带回一些小鱼做食物。
老人会开车带她到处兜风。
看看外边的世界。
她显然已经成为这家中的一员。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一个人,一只鹳,就这样相互依存了8年的时光……
直到2001年的一天,Stjepan将刚抓的鱼带上阁楼,打算给玛莲娜用餐时却突然看到,在玛莲娜身边,一只无比英武的雄性白鹳。
这样的场景,触动了Stjepan心中最美的旋律。
他小心翼翼地放下了鱼,便下了楼去。
而楼上,两影疏疏,相对成双。
这只雄白鹳就这样住进了Stjepan的家中,
对于Stijepan来说,那就像是自己心爱的女儿找到了一生的归宿。
Stjepan给雄白鹳取名雷派坦,除了每天出门捕食以外,其他时间雷派坦都是陪在玛莲娜身边。
不久,玛莲娜怀孕了,雷派坦满眼含情地望着爱妻。
甜蜜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宝宝们出生了。
雷派坦像一个成熟的父亲,无论晴风云雨,他用坚厚的翅膀,呵护的爱妻与孩子们。
就这样,美好的日子从春天到了夏天,又从夏天到了秋天,孩子们长大也陆续离开家有了自己的归宿。
最终还是剩下这两只鸟,互相陪伴。
随着秋天慢慢过去,气温开始下降了,很多白歡成群结队地离开了小镇,飞向温暖的南方……
树叶落尽,寒意袭来,小镇子上只剩下这两只白歡了。
候鸟是扛不住北方寒冷冬天的,终于有一天,雷派坦在与玛莲娜缠绵许久后……
他,飞走了……
只留下了玛莲娜和那个空荡荡的巢…
寒冬都已经来了,瑞雪飘零在小镇上,玛莲娜每日暗自神伤,Stjepan终于明白……
他曾经信任的那个雷派坦,竟然是个负心汉!
老人把她接到了暖和的屋里……
为了不让她太难过,老人还给玛丽安娜播放了以前拍摄的她和雷派坦以及孩子们在一起的纪录片。
或许能驱走一些冬日的严寒吧。
又一年春来,冰雪消融…
老人在屋顶突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雷派坦回来了!
雷派坦飞跃了13000公里,在暴雪和冷雨的浇灌下,成为了初春第一只迁徙的白鹳!
一切,只因他的家在远方。
爱与牵挂,都在远方。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雷派坦他可能无法对抗自己作为候鸟的本能。
但是,他可以选择冬天来临时最晚离开,在春天刚刚到来时,最早回来。
他即使身已离去,心中却深深挂念着远方的妻儿!
就这样,春去秋来,雷派坦再次与妻子深深吻别,而后随着白鹳群,飞回家乡。
但到来年初春第一抹暖阳升起时,他总会从远方准时赶回到玛莲娜身旁。
就这样,
他从2001年飞到了2017年,
整整16年。
根据记录,世界上最长寿的白歡寿命为39年。
而雷派坦在他用生命中一半的时间,飞向他的另一半。
没有人知道他旅途中怕不怕、如何排解孤独,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落脚歇息,更没有人知道他如何躲避天敌和各种危险。
人们只是知道,他从南非起飞,飞过了索马利亚半岛、西奈半岛、伊拉克沙漠,再一路飞回克罗地亚。
他就这样在爱妻转身的瞬间,飞到了她的身边。
这16年当中,每年刚刚开春,妻子玛丽安娜就会站在屋顶,遥望南方,等待丈夫归来。
这对鸟儿,每年都要经历整整一季的异地恋,加上雷派坦往返时间,几乎是分隔半年之久。
小镇居民们都知道了这个爱情故事,都会在每年的早春3月,一起跟玛丽安娜盼望着雷派坦的归来。
而雷派坦,也从来都没有让关心他的人失望。他都能在亲人盼望中回归!
相隔数万公里,也要回来陪在你的身边。
或许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暖心故事 | 异地恋16年,他每年跨越13000公里只为来见她……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1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