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祭祀先人、追思祖辈、弘扬的一种方式。每年人们都会选择带鲜花、香烛等祭品到逝者的墓碑前,擦拭墓碑、敬献鲜花、鞠躬致敬,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悼。

今年的清明期间,仍是全国防疫攻坚、加快复工生产的关键时期,做好外防输入和内防聚集是关键。那如何在疫病期间让人们合情合理的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呢?疫情至今,全国多地纷纷公布“暂停现场追悼活动”,倡导家庭追思、网上追悼等方式,“网络祭扫”的新模式已经悄然到来。

在“网络祭扫”里,人们可以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献花、音乐等完成对亲人的追思过程,而用不亲自前往殡葬场所。可以说,“网络祭扫”这样一种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方式,既能满足广大群众祭奠祖先的愿望,又能减少现场祭祀的人数,最大限度地减少集体感染的可能性。

应该说,传统的焚烧冥币等祭祀行为,既容易引起火灾,又污染环境。比如清明节的集中祭祀往往导致严重的交通堵塞这种行为不仅失去了清明节的初衷,也违背了现代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倡导文明祭扫观念,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鼓励和倡导网络祭祀等绿色祭祀方式。
在疫情下,“网络祭扫”将祭祀形式由“现场”变为“在线”,它凸显了绿色、低碳、文明之风,引领了清明祭祀的新风尚。也许有人会觉得“网络祭扫”缺乏仪式感,但从祭扫的实质来看,“网络祭扫”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的拓展了人们祭扫的方式,更加有利于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

清明祭扫重在情意而不在形式。随着传统习俗的变迁,“半亩荒山埋世爱,一丘净土断尘缘。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的传统祭扫行为已经逐渐远离,许多人在清明祭扫的过程中积极告别旧俗。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清明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的核心实质都没有改变。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注定又是一个特殊的清明节。已经到来的“网络祭扫”不仅是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更是一种互联网技术影响人民生活习俗的传承形式,也必将实现清明慎终追远的价值,成为未来清明祭扫的新模式。

星星网数字化生命遗产将二维码墓碑相结合,以信息技术助力升级殡葬行业,通过连接陵园、客户、数据、第三方服务及供应链,提供一整套完整的陵园互联网+综合系统,为用户提供真正的互联网+服务;实现用户与纪念园的无缝衔接,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全方位服务。通过手机扫码呈现逝者的生平简介、墓志铭、相片及视频影像资料,便捷地实现在线追思及文明科技祭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清明节“网络祭扫”,是传统节日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 https://www.znbgj.com/archives/12470.html